堂汉首页 堂汉简介 产品中心 营销体系 新闻资讯 堂汉荣誉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ENGLISH
  新 闻 资 讯
  公 司 新 闻
  业 内 资 讯

 
 
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发布日期:[2006-11-23]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来源:中国有色网   2006年11月23日  


  以农业原材料和金属矿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飙升,以及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是冲击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和推升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非能源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日益凸现,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本文所涉及的非能源初级产品指剔除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其他两大类商品,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近年所占比例达到15%,全球有36个国家非能源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超过10%,92个国家超过5%。近年来,非能源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值得高度关注。


  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按照IMF编制的价格指数,2006年初级产品价格是1980年的2.53倍,最近两年上涨最快,很多种产品价格已升至30年来的最高点。2006年7月,金属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80%,食品和农业原材料价格分别上涨20%和4%。近几个月,粮食、金属等价格继续上涨。按照《经济学家》的价格指数,10月上旬,粮食价格比上月上涨6.5%,金属价格比上月上涨3.3%;与去年同期相比,二者分别上涨13.7%和72.4%。

  各类金属价格不断飙升。到2006年9月底,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比年初上涨了67.5%,镍价上涨了133.3%,铅价上涨了29.4%,锡价上涨了37.9%,锌价上涨了75.7%。铝价和金价经过一段时间猛涨,至5月中旬升至最高价位,此后有所回落,铝的最高价位比年初上涨44.2%,至9月底回落30.9个百分点;金的最高价位比年初上涨33.2%,9月底回落16.5个百分点。

  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食品和农产品价格在年初几个月上涨后,部分产品在8、9月份开始回落。2006年9月,食品价格和农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上升10.2%和7.0%;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4.96%、1.97%、2.03%,大豆、棕榈油、菜籽油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1.73%、4.1%、2.21%,棉花价格比上月下降3.52%,天然橡胶价格比上月下降15.92%。

  促使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带动了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本轮全球经济复苏以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4、2005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3%和4.8%,是30年来最高增幅,今年1、2季度又分别增长4.7%和4.5%。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对主要原材料等非能源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在非能源初级产品中,金属产品价格受经济增长带动需求增加的影响最大。IMF测算,金属产品价格与世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超过一半,并且几乎每次大幅度的攀升都是由强劲的经济增长引起的。

  供应紧张和低库存加剧了非能源初级产品的供求矛盾。由于自然灾害和耕种面积减少等多种原因,今年全球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面临减少,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1.6%,小麦、大米、棉花库存都比去年有所下调,非洲和亚洲粮食供应形势最为严峻。金属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且其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导致金属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供不应求状况仍将继续。2005年全球铜的供应缺口是20万吨,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球铜产量下降0.5%,而需求量则上升了2.3%;7月底,全球三大商品交易所铜库存为15.6万吨,比6月底下降3.17%。2006年锌供应缺口仍然较大,据英国商品研究所(CRU)预测,2005年至2007年期间,锌供应缺口将接近100万吨。

  美元疲软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绝大多数初级产品国际贸易都以美元计价,美元疲软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元贬值,初级产品生产者在收入实际价值下降的情况下,倾向于削减供给,推动了价格上升;二是商品供应者通过提高价格弥补其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最近两年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实际汇率下降超过10%,按《经济学家》的价格指数,10月上旬以美元计算的价格指数上升了30.9%,以英镑计价上升23.1%,以欧元计价上升25.1%。

  低利率促使资金从国债和债券流向商品市场。在各国央行扩张性政策的推动下,全球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收益率降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已经大大低于投资商品市场的收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分析认为,过去3年大量资金从资本市场涌入商品市场。据估算,新流入的资金达270亿美元。美林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理查德·伯恩斯坦认为,如果依照基本供求关系分析,目前商品市场的价格有六成虚高。

  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因素在推动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上的作用备受关注。许多国际组织和外国研究机构将本轮金属产品价格上扬归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因素。根据IMF的计算,虽然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对世界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29%,经济规模占世界的15%,但其对金属产品的新增需求大大超过了这两个比率,甚至超过了对石油需求所占的比率。在过去四年间,我国大约占世界主要金属铝、铜、钢消费增量的一半,在部分产品如铅、锌上,我国需求增长甚至超过了全球需求的增长。其他新兴国家对某些金属产品的需求也迅猛增加。今年1至8月,我国进口铁矿砂、锰矿砂、铬矿砂量分别增长24.5%、17.7%、45.8%。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工业增长过快,对重要原材料的需求仍很强劲,对初级产品价格的拉升作用仍然较大。

  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趋势

  在供需紧张的大背景下,由于产能利用率过高,库存明显不足,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对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微小波动均十分敏感。2006、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有所放慢的势头,其中蕴含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需求因素减弱有利于改善供需紧张的状况,商品价格迟早要由向高位攀升转为逐步下调。实际上,9月份部分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下降。但是何时开始回落,回落的速度有多快还难以确定。

  从长期看,商品价格与其生产成本最终应处于接近的水平。依据期货市场的成交价格,非能源初级产品的高价格不应持续太久,铝、铜、镍等部分商品价格在今后几年可能跌去一半。价格回落趋势关键在于新的生产能力何时能够投入市场,生产供给能否满足巨大的需求。如果供应增加缓慢,就仍将使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并随时可能发生新的波动。

  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部分产品供应仍然偏紧,粮食库存下降。二是货币资金增多延长国际非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周期。在全球性货币增多的情况下,投资商品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国际游资大量增加将延长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的周期。

  抑制价格上涨因素也在不断增多: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减小对需求增长的压力。IMF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收缩到3.25%,7个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增长2.9%,2007年增长收缩到2.5%。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从而抑制其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二是汇率变化影响对商品价格的估值水平。预期美元将贬中趋稳,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恢复强势,将对原材料价格造成下行压力。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将有所回软,若干商品的虚高价格将理性回调。

  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面对全球资源产品价格持续高涨,西方国家加紧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向非洲、拉美、西亚资源的投资加快,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炒作来推波助澜。“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正处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支撑型的转折阶段,对重要工业原材料以及能源需求增长仍然较快,资源产品价格猛涨,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难度增加。

  进口成本加大,面临经济利益损失。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特别是石油、富铁矿、铜矿、铬、钾盐等重要资源缺乏,我国铁矿砂、羊毛、天然橡胶、铜材、氧化铝进口量分别占国内需求的42%、60%、65%、44%,47%。2005年,由于进口价格上涨,我国为铁矿砂、钢材、氧化铝、铜矿砂、塑料、橡胶等原料进口多支付了大约165亿美元。我国面临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安全和价格安全问题,要加强与利益相关国的合作与联合,制定和实施重要资源进口战略,以全球的视角进行产业布局,避免重大外部风险冲击。可以通过投资和贸易相结合的方式,与重要资源国进行合作,建设利益相关体,使供给和需求双方实现长期的互利共赢。

  原材料消耗量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单位产值消耗的矿产资源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0倍,德国的6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国家。我国上游行业和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今年9月份,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3.6%,原料价格上涨7.2%;粮食价格上涨3.4%,是我国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专家分析,我国价格上涨正在从需求拉动型向成本推动型转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短期内,要通过价格和税收等机制调控资源和原材料利用,抑制需求新的大量增加;同时,企业要加强采购供应链管理和运用现代物流,降低流通费用,以减少总成本。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要完善资源和废旧物资回收制度,制定废旧汽车、家电的回收法规,给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

  促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面临较大价格风险。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攀升,侵蚀企业利润,对我国下游产业发展压力加大。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与我国的进口规模和所占的份额还有差距,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动影响力较弱,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时而发生被国际资本暗算的情况。因此,要继续加强大宗商品进口协调工作,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增强我国企业的集体谈判能力,谋求有利的价格条件,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还要发展国内大宗原材料期货市场,研究开发原材料、战略性资源、农产品等期货品种,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避险工具;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稳定企业经营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雪坤 张晓静
 

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07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