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依靠产业创新 成就中国纺织伟业

(2007-02-0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工业是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任何质量、品种的产品,从而满足任何地区的需求。

  尽管遭遇了比较多的贸易摩擦,也遭遇了石油涨价、人民币升值、欧美主要市场特保限制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但是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依旧“艳阳高照”。记者从日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的中纺圆桌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获悉,2006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达103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3.95%;固定资产净值6381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12.53%;销售产值24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利润总额883亿元,比2005年增长27.96%。

  “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中国纺织应对新形势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会上表示。据介绍,过去的一年中国纺织对美国出口231亿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0.48%,而按照价值量来衡量增长了18%。对欧盟的出口为2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8%,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对美欧之外的地区出口10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7%。

  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工业是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任何质量、品种的产品,从而满足任何地区的需求。“我们的产业不仅仅是劳动力便宜,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相当好,我们的产业结构丰满,从上游到下游,所有材料的纺织品中国都是最强的,这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阶段。”

  而国内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国有资本的比重已经降到7.5%。目前,国有纺织工业企业1257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23%,从业人数96万,占全行业的9.3%。

  中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之后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产业创新。“要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要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进行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杜钰洲表示,“重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品牌的建设。”

  针对产业创新,杜钰洲认为首先要解决引进再创新的问题。“引进带来了技术进步,但是没有多少效益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引进技术的单位很少有真正创新的成果。这是我们行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同时,产业创新还要解决风格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问题。产业创新会降低创新的成本,要提倡综合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创新,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点。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为产业化要靠企业,新产品要靠企业开拓市场,新技术投资也要靠企业。”

   杜钰洲同时还指出,“产业创新一定要加大源头的创新,要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引进再创新是一个捷径,但是捷径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源头创新有风险,要允许失败,是创新就要经历挫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