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企业动态
今年三大重点项目如期完成2011-11-08

2011年9月28日,公司召开“重点项目庆功暨2010年度先进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今年三大重点项目(年产6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AC发泡剂技改项目、精品超细AC技改项目)有关技术人员和2010年度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表彰大会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中华主持。常务副总经理张海清作《关于公司重点项目表彰事项及2010年度劳模、优秀中层干部、特殊贡献奖评选说明》,副总经理李角龙宣读公司《表彰决定》(获奖名单另附)。重点项目组代表戴恒文,年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代表郑小辉、优秀中层干部代表何怀建、劳动模范代表方长绿在表彰大会上发言,公司分管项目的领导汪新泉、王寿发、邢建华分别就项目建设情况作了发言。在主席台就坐的公司领导为各位获奖的同志颁奖。

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汪国清在表彰大会上作总结讲话。汪总在讲话中感谢各位重点项目参建有功人员和劳动模范,对完成项目的可喜成果作了概括点评,对公司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了分析,号召全体员工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发挥优势,做好四季度的各项工作,为明年进一步开创新局面打基础。

附:     今年完成的三大重点项目简介:

3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工程达产达标 公司3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工程年产6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于2011年3月20日开始破土动工,经过5个多月建设,于2011年8月19日22时电解槽正式通电联动开车,取得一次性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离子膜成品碱(32%液碱)。这标志着公司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成功。

年产6万吨离子膜烧碱是公司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重点项目。从董事会批准立项、设备(技术)招标、到安装、调试、投产,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其中从开工建设到试车投产只用了5个月时间)。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整个操作系统均采用DCS控制,且产品质量稳定。

为了使离子膜烧碱工程项目尽快实施完成,公司抽调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从项目设计到安装施工、调试及试车成功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技术上自我加压、力求完美,每天工作均在10小时以上,放弃了双休日和节假日。为了使工程项目能取得一次性安全开车成功,项目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对各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了上岗前“应知应会”培训和安全培训,编制了《试车方案》和《应急预案》,成立了联动试车领导小组和现场试车指挥部,并专门分列了5个试车专业小组(工艺组、设备组、电仪组、化验分析组、安全环保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和试车保障。试车领导小组还下设了总验收组和“项目专业验收小组”,按照相关验收规范对现场工艺设施进行严格的逐项验收。

该项目在试运行不到1个月时间,就达产达标,且主要消耗指标均达到设计值。该项目一次试车成功,为公司及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零极距离子膜碱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烧碱生产工艺,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鼓励类先进技术。公司对照国家发改委新修订的《氯碱行业准入条件》及《部分工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主动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审时度势,抓准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公用工程,在最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最合适的市场条件下,以很快的速度、较低的投入,一举实现公司关键装备进步和产品技术换代升级。

公司经过不间断地技术进步,不断超越自我,从石墨阳极隔膜到金属阳极隔膜和扩张阳极改性隔膜,再到零极距离子膜,顺应了氯碱生产节能环保方向的发展潮流。零极距离子膜烧碱的投产,不仅使世龙公司一步跻身于国际先进制碱生产技术水平的行列,而且同时更利于公司氯碱下游精细化工(AC发泡剂、氯化亚砜等系列)产业链的完整和优化,在行业里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AC发泡剂技改扩产 公司近3年来对生产各工序进行了分步有序的技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今年8月底为止,AC两个生产分厂产能达到公司要求的实际生产能力。

通过改造,AC发泡剂产能逐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现场环境明显好转;各种安全隐患得以消除,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原材料和动力消耗指标显著降低,与同行业比较处于领先水平;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加大了,质量也稳步提高了,得到了用户的肯定。改造期间,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精密布置,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改造过程中各部门与分厂团结一致,紧密配合,集思广益,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分厂安全和稳定生产,达到了改造要求的目标。目前技术改造达到了计划要求,下一步进入到全面优化改造阶段。

精品超细AC发泡剂质量上台阶精品厂新设备自2011年7月中旬初步完成单机试生产投入生产以来。生产情况正常,产品质量稳定产品质量稳定,粒径分布区域集中,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耗电量较比原旧装置每吨节约用电100度左右,每月至少节约10万度电;用水采用凉水塔冷却封闭自循环,基本无耗水,只是略微补充部分用水,每月至少节约3万吨用水。(总经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