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们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316--94
钻井液用水解聚丙烯--铵盐
1.主题内容与使用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钻井液用水解聚丙烯--铵盐的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储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钻井液用水解聚丙烯--铵盐。代号为NH4-HPAN
2.引用标准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 601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液的制备
GB 603 化学试剂 实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SY 5444 钻井液用评价土
SY 5490 钻井液实验用钠膨润土
SY/T 5377 电动旋转粘度计
SY/T 5380 钻井液滤失量仪
SY/T 5677 钻井液用滤纸
3.技术要求
NH-- HPAN产品应符合表1和表2中的性能规定。
表1 钻井液性能
项 目 |
指 标 |
||
淡水钻井液 | 盐水钻井液 | ||
基 浆 |
滤失量,mL | 25 ±2.0 | 55±3.0 |
表观粘度,mPa.s | 6.0-8.0 | 5-7 | |
经NH4-HPAN处理后 | 滤失量,mL | ≤14.0 | <30.0 |
表观粘度,mPa.s | ≤8.0 | <8.0 |
表2理化性能
项目 | 外 观 | 筛余量,% | 铵含量,% | 烘失量,% | 灼烧残渣,% |
指标 | 自由流动的粉末及颗粒 | ≤5.0 | ≥7.0 | ≤10.0 | ≤2.0 |
4.实验方法
4.1钻井液性能
4.1.1试剂与材料
a.氯化钠:化学纯;
b.碳酸氢钠:化学纯;
c.钻井液用评价土
d.钻井液实验用钠土:符合SY 5444中的性能指标;
e.蒸馏水:三级;
f.盐水:将40g氯化钠溶于蒸馏水,并稀释到1L。
4.1.2仪器与设备
a.高速搅拌器:在负载情况下是转速为11000±300r/min,搅拌器装有单个波形叶片,叶片直径为2.5cm,重量为5.5 g,带有样品杯,杯高为18cm,上端直径为9.7cm。下端直径为7.0cm。用不锈钢或耐腐蚀材料制成;
b.电动旋转粘度计:符合SY/T5377中的性能指标;
c.钻井液滤失仪:符合SY/T5380中的性能指标,并带有压力源;
d.扭力天平:分度值0.01g;
e.秒表:分度值0.1s;
f.滤纸 :符合SY/T5677中的性能指标,直径9cm。
4.1.3实验步骤
4.1.3.1淡水钻井液性能实验
a.配制三份基浆1):在三个高速搅拌器的样品杯中各加350ml蒸馏水,1.05碳酸氢钠,1.05g钻井液实验用钠土,24.5g钻井液用评价土用玻璃棒搅拌分散,将其中一份在在高速搅拌器上搅拌20min,在搅拌间停下两次,刮下附于杯壁上的粘服物,将其中一个基浆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养护24h;
注:1)基浆的表观粘度及滤失量应付合表1的要求,否则按比例适当增减两种土的量,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并以此为依据重新配制三个基浆。
b.向其他两份基浆中加入NH4-HPAN1.05g,在高速搅拌器上搅拌20min。在搅拌中间停下两次,刮下粘附于杯壁上的粘附物。将它们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养护24h
c.养护后再在高速搅拌器 上搅拌5min,测定基浆及经NH4-HPAN处理后的钻井液的表观粘度;在0.7MPa压力下测定并记录7.5min及30min的滤失量;
4.1.3.2盐水钻井液性能实验
a.配制三份基浆;在高速搅拌器所带的样品杯中各加入350mL盐水,1.05g碳酸氢钠,24.5 钻井液评价土,24.5g钻井液实验用钠土并按4.1.3.1条a进行搅拌和11养护;
b.向其中两份基浆中各加入5.25NH4-HPAN,并按4.1.3.1条b进行搅拌和养护;
c.按4.1.3.1条c的规定测试其表关粘度和滤失量
4.1.4计算
按式(1),(2)计算表关粘度和滤失量。
AV=1/2ø600.............................(!)
FL=2(FL2-FL1).......................(2)
式中AV---表关粘度,mPa.s;
Ø---电动旋转粘度计在600r/min转速下的稳定读数
FL---滤失量, mL
FL2---30min的滤失量,mL
FL1---7.5min的滤失量,mL
4.2 理化性能的测定
4.2.1 试剂与材料
a.氢氧化钠
b.邻苯二甲酸氢钾:优级纯;
c.盐酸溶液:0.1mol/L
d.氢氧化钠溶液:0.1mol/L
e.酚酞指示剂溶液:1%
f.甲醛溶液:36%浓度,使用前在甲醛溶液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 L氢氧化钠和0.1mol/L盐酸溶液调至刚好粉红色出现;
g.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0.1mol/L,按GB601制备。
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mol/L,按GB601制备。
4.2.2仪器与设备
a.电热干燥箱:最高温度200º控温灵敏度±2º;
b.马弗炉:最高温度950º,控温灵敏度±10º;
c.标准筛:孔径2.0mm(10目);
d.扭力天平:分度值0.01g;
e.分析天平:分度值0.0001g;
f.干燥器:直径220mm,以变色硅作干燥剂;
g.称量瓶:50×30 mm;
h.碱式滴定管:10mL;
i.瓷坩埚:30mL
j.滴瓶:50mL
k.烧杯:150mL;
l.试管:25mL;
4.2.3测定步骤
4.2.3.1外观
在25mL试管中,加入试样约半管,塞好塞子,用肉眼观察。
4.2.3.2筛余量的测定
称取已在105±2º下干燥3 d试样50 个,称准至0.01g,放在标准筛中,立即用手摇动、拍击标准筛直至试样不再漏下为止,称量筛余物重量,并用(3)式计算筛余量。
F=m1/m×100%............................(3)
式中:F-----筛余量;
m1------ 筛余量重量,g;
m--------试样重量,g;
4.2.3.3烘失量的测定
用已知重量的称量瓶称取试样约2.0g,称准至0.0001 ,置于105±2º干燥箱 中,开盖干燥3 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 min加盖,称其重量,保存此样供测铵用,并用(40式计算烘失量。
W=(m2-m3)/(m2-m1)×100%....................(4)
式中:W------烘失量;
m2-----称量瓶加试样重量,g;
m3----干燥后称量瓶加试样重量,
m1----称量瓶重量, g;
4.2.3.4 铵含量的测定
用150 ml洁净、干燥的烧瓶以差减法称取测烘失量后的试样约0.15 g, 称准至0.0001g ,加入经煮沸,冷却除去二氧化碳的蒸馏水50 ml,搅拌使试样溶解,加2滴酚酞指示剂,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刚好出现粉红色,加入5 mL甲醛溶液,搅均。放置2-3min后,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粉红色即为终点,并按(5)式计算铵含量。
An=C×V×18.04/m×1000×100%...................(5)
式中:An-------铵含量;
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深度,mmol/mL;
V-------滴定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18.04-----铵离子的毫摩尔质量,mg/mmol;
m-------称取试样重量,g;
1/1000----以毫克换算成克的系数。
4.2.3.5 灼烧残渣的测定
用30ml洁净,干燥已知重量的瓷坩埚,称取试样约2g,称准至0.0001g,在电炉上灰化直至不冒烟为止,然后移入马弗炉中,缓慢升温至700º;计时,继续灼烧1h稍冷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 称其重量,并按(6)式计算其灼烧残渣。
D=(m2-m)/(m1-m)×100%...........................(6)
式中:D........灼烧残渣
m2........灼烧后瓷坩埚加残渣重量,g;
m.........瓷坩埚重量,g;
m1.......瓷坩埚加试样重量,g;
4.3 精度
各项计算结果位数及允许平行测定值之差见表3,并按GB 8170的规定进行修约,在不超过平行测定值之差时,取算术平均值。
4.4 实验报告单格式见附录A(补充件)。
NH4-HPAN检验报告单格式见附录B(补充件)。
表3
项 目 | 计 算 位 数 | 允许平行测定值之差 |
滤失量, mL | 0.1 | 1.0 |
表观粘度,mPa.s | 0.1 | 1.0 |
筛余量,% | 0.01 | 1.0 |
烘失量,% | 0.01 | 0.2 |
铵含量,% | 0.01 | 0.3 |
灼烧残渣,% | 0.01 | 0.2 |
5.检验规则
5.1取样方法
用取样器从每批(不大于30t)袋数的1%-5%按米字形确定取样点(不小于10点),插入不同深度取样,每袋取样约100g,充分混匀后,以四分法缩分成两份,分别装在两个洁净、干燥的玻璃中,密封,每瓶试样重量应不小于500g,一瓶作检验用,另一瓶保存三个月,备仲裁用。
5.2验收方法
5.2.1生产厂应保证每批出厂产品都符和本标准的要求,并附有和格证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单。
5.2.2用户按取样方法取样,按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当发现某项技术要求不符和本标准要求时,应用原样进行复验,以保证结果可靠。复验结果仍不符和本标准时,即为不和格品。供需双方如有争议,送仲裁单位检验,以仲裁结果为准。
5.2.3货到后5天内取样检验,如有不和格品,货到后20天内必须通知生产厂家。
6 包装、标志及储运
6.1 包装、标志
6.1.1 包装
包装袋为纸塑三合一复和包装袋(即将牛皮纸,聚丙烯编织袋,聚乙烯簿膜三种材料复合成一整体),内衬塑料袋,每袋净重量25Kg,顶口缝合后,用胶带将顶口粘结。
6.1.2 标志
包装袋上印有注册商标,品名,代号,净质量,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名。
6.2 储运
在储存中防潮,堆码不能过高,防止受压过重而结块。运输中防止包装袋破损。
存放期不得超过一年,否则重新检验,待合格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