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依匹斯汀
依匹斯汀
依匹斯汀中间体
  6-(氨甲基)-6,11-二氢-二苯并氮卓盐
  6-氰基-11-氢-二苯并氮卓
二氯烟酸
 

盐酸依匹斯汀

药品名称
依匹斯汀(Epinastine)

2、化学名
3-amine-9, 13b-dihydro-LH-Dibenz [c,f] imidazo, [1,5-a] axepir 3-胺基-9, 13p-二氢-1H二苯[c,f]咪唑[1,5-a] 氮杂

3. 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登陆号
结构式:

分子式:C16H15N3
分子量:249.126585
CA登陆号:[80012-43-07]

二、产品特点、用途
1、产品特点
  近年来,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变态反应疾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是免疫力下降后引起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产生的疾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病率在不断上升,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5亿哮喘病患者,其中35%是儿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世界儿童哮喘病患者增3倍以上,我国哮喘总发病率为2%,而东南沿海高达5%,其主要原因是体质过敏和过敏原增多导致的结果。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之一,采取用药物治疗则是对过敏反应程度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手段。

  从1937年第一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已有50余种HI受拮抗剂供临床应用。80年代以前的为第一代: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等。80年代以后的为第二代:包括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酮替芬。依匹斯汀(epinastine)等。 第一代抗组胺药中枢神经活性强,受体特异性差,故引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为安静。思睡。精神活动或工作能力难以集中。因此,第一代又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HI受体先把性高,无镇静作用,抗胆碱作用与抗组胺作相分离的特点。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故第二代又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NSA)。因此类药物性能较好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自1986年以来,有关NSA类药特诱发的心脏事件和死亡危险性报告相继增多,引起了极大关注,如WHO药物不良反应协作中心于1986~1996年共收到17个国家、976例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其中99%为NSA。诱发心脏毒性较多的是特非那定,其次是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迄今未见报告,虽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不超过0.25/百万,但后果严重,主是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QTC延长及尖端扭转型(TdP)室性心动过速,少数甚至死亡

2、用途
  依匹斯汀是组胺HI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临床表现主要适应症是治疗过敏性哮喘、瘙痒和鼻炎等。

三、临床药理学研究
1、药理学
  用3 H-mepyramine 取代实验观察发现,依匹斯汀对H1R 有很强的亲和力(Ki和IC50 分别为7.8 、9.8nM ),而与H2 受体的亲和力很低(Ki 和IC50 分别为2897 、4030nM )。对H1R 的亲和力与阿司咪唑相似,而是特非拉定的9 倍。依匹斯汀对α 和5-HT2 受体也有弱的亲和力,而阿斯咪唑对α 、M 和5-HT2 受体都有作用 。

  依匹斯汀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拮抗组胺诱导的离体豚鼠回肠肌的收缩,明显强于阿司咪唑和特非拉定;依匹斯汀预处理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风团,作用强度比阿司咪唑和特非拉定强100 倍以上。依匹斯汀口服也能对组吸入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酮替酚相当,而比异丙嗪(非那根)强20 倍。

  依匹斯汀能明显对抗5HT 诱导的支气管收缩,该作用也明显强于阿司咪唑和非那根。依匹斯汀还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LTB4 (白三烯B4 )诱导的粒细胞聚集,其作用明显小于倍他米松而于LTB4 受体拮抗剂ADCA 的作用相似。PAF 能明显引起气道张力增加,而依匹斯汀明显抑制PAF 诱导的支气管收缩,其作用明显优于酮替酚,但在抑制PAF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面与酮替酚相当。依匹斯汀、酮替酚、氮卓斯汀均能明显对抗缓激肽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而三个药物中以依匹斯汀作用最强 。

2、临床药代动力学
  在健康男性志愿者身上进行了依匹斯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依匹斯汀口服容易吸收,在2-3h 达峰,血浆T1/2 约11h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64%。主要以原形形式排泄,仅约2.4%的依匹斯汀被代谢,其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 其中,30%从粪便排泄,约55%在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3、临床药效学研究
  对慢性风疹的治疗作用观察
  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患季节性过敏性眼结膜炎的病人,依匹斯汀使用组,在减轻搔痒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在有效性与耐受性方面, 依匹斯汀作用与左卡巴斯汀相似。另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依匹斯汀能减轻搔痒、眼睑肿胀,能减轻结合膜、巩膜外和睫状肌充血以及球结膜水肿。依匹斯汀的起效很快(3min ),作用时间比较长(超过8h )。

4、不良反应
  尽管依匹斯汀属于非镇静性的抗组胺药物,但是其仍然具有CNS 抑制作用, 具体症状表现为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复视、疲倦、疲劳、陶醉感、神经质、 失眠、震颤、协调差等。这些症状可能在合用乙醇或其它CNS 药物时表现更严重。

4.1、眼科应用依匹斯汀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眼科使用依匹斯汀发生频率最高的眼部不良反应包括眼烧灼感、毛囊病、 充血和搔痒等,发生率约为1-10%。发生率较高的眼外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感冒 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约占10%,头疼、鼻炎、鼻窦炎、咳嗽和咽炎等约占1-3%。抗组胺药物的阿托品样副作用可引起瞳孔改变,如眼调节下降、视力模糊,粘液分泌减少;剂量增大还可以引起单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的麻痹。

4.2、依匹斯汀全身给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全身给药的依匹斯汀主要在日本和南美上市,因此关于依匹斯汀全身给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有关报道主要来源于这些地区。已报道86 例病人出现107种可能与依匹斯汀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不良反应是CNS 抑制,想睡、头晕、头疼等;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反流、恶心、呕吐等。抗胆碱样作用包括心动过速、便秘、口干、尿潴留和尿频等。也有报道出现过敏反应。

四、结论
  通过以上关于依匹斯汀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综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依匹斯汀对慢性风疹、湿疹/ 皮炎、痒疹、皮肤搔痒、季节性和非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眼过敏性结合膜炎等均有足够的疗效。
2 )依匹斯汀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5-HT 、缓激肽、PAF 以及其 它过敏介质的释放是其抗过敏的可能机制 。
3 )与依匹斯汀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与现有的抗组胺药物相比,依匹斯汀的中枢镇静作用和心脏毒性作用的发生率更低。嗜睡仍为其主要的CNS 副作用,其发生率也较低约2.84%(2365 例病人),因此对于机动车驾驶等工种 从事病人仍应谨慎。其次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阿托品样副作用等。

  包装规格分0.25kg、0.5kg、2kg规格包装,包装材料材质为金属铝桶,一次性防伪盖包装,具体见图。25kg包装为纸板桶包装。不同的包装规格也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订制。

 
 
 
新乡市天中化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07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
地址:河南省新乡经济开发区中央大道北段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