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电子工业用蜡Waxes for Power Electronics Industry

*

药物和化妆品用蜡Waxes for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ics

*

皮革工业用蜡
Waxes for Leather Industry

*

陶瓷工业用蜡
Waxes for Ceramic Industry

*

纺织工业用蜡
Waxes for Textile Industry

*

粘合密封用蜡Waxes for Adhesive And Sealant

*

家禽拔毛蜡
Waxes for Poultry process

*

造纸及包装工业用蜡
Waxes for Paper- Mak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

木材加工用蜡
Waxes for Timber Process

*

蜡烛工业用蜡
Waxes for Candle Industry

*

体育用品用蜡
Waxes for Sports

*

其他特种蜡
Other Special Waxes

杨青松——科研战线砺奇兵

2005-12-1

  35 岁的杨青松 1990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 2003 年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 历任石油一厂润滑油车间技术员,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所长, 1999 年 10 月至今任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一厂研究所所长,从事炼油工艺(石蜡润滑油)开发、石化新产品研制和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15 年来杨青松刻苦钻研,驰骋科研领域,为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他先后获抚顺石化分公司劳动模范、公司青年科技创新英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2 年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创新创效奖”。

矢志不移 投身科技攻关

  杨青松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艰苦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质朴、坚忍的性格。少年时,他就能够自己组装收音机,并且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航模队员,曾获得四川省航模比赛亚军的好成绩,从小对科普知识的专著引领他迈入了神圣的科学研究领域。

  1990 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杨青松满怀着对石油化工技术的热爱,踌躇满志地走上了素有“中国石油第一厂”之称的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一厂。在实习期间,他较早地显现出了对科研开发的热情和技术创新的特殊敏感,一年后便被破格调到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 15 年。

  “科技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既要肯于钻研,耐得住寂寞,又要有献身科研事业的精神”。多年来,他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一线。在工作中,他虚心向老科技工作者请教,业余时间他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断丰富和学习新知识,了解科研领域的新动向,他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记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他老家在四川西昌,父母身体不好,身边无人照料,为了完成试验任务, 15 年来他只休过一次探亲假。 1999 年,他爱人剖腹产,自己的父母在南方,而爱人的父母又年老体弱,当时正赶上他承担的军工产品研究课题处于关键时刻,需要他去北京调研和汇报工作。在于面对爱人对他的报怨,他还是没等孩子满月,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凭着这种忘我奉献科研事业的精神,他所负责的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个人也成为石油一厂和抚顺石化公司较有名气的年轻技术专家。 1995 年他晋升为工程师,多次荣获公司和厂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2001 年被评为“辽宁省‘九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

拓展领域 开发新工艺新产品

  石油一厂是一个具有 75 年历史的老的炼油企业,为了消除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瓶颈”,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过程管理和工艺情况。 1997 年石油一厂新区投产前和投产期间,他主持了“利用沈北/ 大庆混合原油减二线、减三线馏分油生产优质石蜡和润滑油基础油工艺”的研究工作,为石油一厂新区顺利投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所开发的新产品 64# 全精炼石蜡和 HVI400 润滑油基础油通过辽宁省经贸委和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获“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抚顺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年创效 1714 万元。

  1998 年他主持研制的“ L — R(40 — 46) 号冷轧钢板防锈油”通过抚顺市经贸委和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产品在本溪钢铁(集团)公司得到成功应用,获“抚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抚顺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年创效 91.24 万元/ 年。

  1999 年他主持开发了应用于新型主战坦克的军工新产品“矿油型减振液”。这种产品在技术水平上超过了现有的几种主导产品,使用寿命较长,可达到与减振器同寿命,而且矿油型减振液原料来源充足、成本相对较低,经新型主战坦克台架评定及寿命试验认为矿油型减振液工作性能优于原用油,性能稳定,完全满足新型主战坦克悬挂系统的使用要求,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通过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获“辽宁省 2001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创效 399.311 万元。

  2000 年,他组织石油一厂研究所完成中油股份公司科研项目“出口石蜡调合工艺”研究,成功解决了多年来石蜡只能根据熔点调和的问题,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石蜡产品根据碳数进行多组分调和的新工艺,提高了石蜡多组分调和的精度,解放了上游生产装置,消除了装置生产出的石蜡功能过剩和降档问题。为抚顺石化分公司优化石蜡资源提供了科学手段,该项目已通过抚顺石化分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实施后已创效 132.2 万元,每吨产品可增效 110 元/ 吨。

身体力行 推进科研体制改革

  走上领导岗位的杨青松深切地认识到:企业科研开发必须为生产实践服务,离开生产和市场,科研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他把工作重点调整到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科研开发轨道上来,积极追求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和科研能力向现实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坚持科研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企业大生产服务,紧紧围绕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立项。努力探索从小试、模试、中试到工业放大的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现科研成果工业化的方法,最终形成进入市场的商品——基础设计或工艺包。

  2001 年以来,围绕企业生产的建设和发展,他先后组织开展了中油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催化裂化轻汽油临氢醚化中试工艺研究”、“喷雾脱油中试生产技术研究”和“高熔点蜡生产工艺研究及特种蜡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其中,汽油醚化项目于 2002 年已通过公司验收,喷雾脱油项目获 2002 年抚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生产清洁汽油、实现产品升级,完善石蜡品种,生产 70# 、 75# 微晶蜡和特种蜡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面对企业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实际,他还精心组织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让全体技术人员切实感受知识经济浪潮,并打破原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在抚顺石化分公司 8 家企业科研单位中率先提出了科研课题招标制,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工作得到了有序、稳定、健康地发展,使石油一厂的科研工作在抚顺石化分公司同行业当中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被抚顺石化分公司和厂评为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2001 年 10 月,他主持编制的《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石油蜡技术发展规划》得到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石蜡技术直面国际竞争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船只的航行离不开舵手。杨青松正如果敢的舵手,高扬务实创新的风帆,在企业长足发展的万里征程中奋勇搏击。

 
版权所有:江苏泰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86-21-58968819 传真:+86-21-58968820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31639号
流量统计